在贵州科学院院属贵州省化工研究院的实验室里,仪器嗡鸣,试剂瓶林立。周昌平俯身观察着反应釜中磷矿伴生镁的转化进程,额间渗着细密的汗珠。这位2008年从贵州大学化工学院毕业便扎根科研一线的正高级工程师,十七年来以磷矿为战场,用技术作犁铧,在绿色化工与乡村振兴的交汇处耕耘出一片创新沃土。

磷矿是贵州的优势资源,其伴生的氟、镁等元素却长期因提取难、成本高成为“沉睡的宝藏”。周昌平带领团队向技术壁垒发起冲锋,作为核心成员,他参与研发国际领先的“氟硅酸生产无水氟化氢”氨法新工艺,中试技术以500万元成功转让,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他牵头研发的磷矿伴生镁制备高端氧化镁技术,产品性能比肩进口材料,中试阶段已展现巨大潜力,有望填补国内高端镁基功能材料空白。
在绿色农业领域,周昌平将绿色理念融入农业创新,推行“一地一肥、一品一方案”的精准施肥模式,开发玉米、猕猴桃等10余种作物专用肥料,创新采用“有机肥+新型绿色肥料”协同增效技术。相关成果获2021年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让化肥减量、土地增绿成为现实。
“实验室成果只有扎进车间土壤,才能长成产业大树。”周昌平构建起“实验室-中试-产业化”三级转化体系,通过产业化示范平台建设,推动技术从论文走向生产线。以产业化项目为熔炉,他培育10余名技术骨干,组建“资源综合利用创新团队”,形成“技术研发-产业孵化-人才培育”的良性循环,大幅提升团队成果转化能力。自2014年担任科技特派员以来,周昌平9年陆续穿梭于贵阳修文猕猴桃园、黔东南从江稻田。他带领团队完成1000余份土壤检测,免费为农户定制施肥配方,被乡亲们称为“带着仪器巡诊的田埂工程师”。在修文县,他研发的猕猴桃专用肥使果实糖度提升15%,在从江侗寨,他指导开展蛋鸡等养殖业粪污处置,制备有机肥及百香果专用肥,用于百香果种植,有效带动当地农户增收。
“做好科技服务,要从当地产业发展需求出发,从一个点、一条线逐步融入当地产业。”这是周昌平深耕科研一线的工作心得。周昌平始终秉持将科研使命与产业需求深度绑定,深入了解企业和农民需求,解决农业种植实际难题。2023年,周昌平入选贵州省“最美科技工作者”。他以17年坚守,将实验室的试管与乡野的稻穗相连——在攻克“卡脖子”技术的战场,他是冲锋在前的尖兵;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他是点亮希望的燃灯者。
当高端氧化镁在生产线流淌,当黔山贵水间结出科技惠农的硕果,这位化工赤子用双脚踏出一条担当之路,在创新的长卷上奋力书写着“把成果应用在车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时代答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