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贵州省生物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贵州医科大学组成的跨单位跨学科研究团队到铜仁市贵福菌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食用菌智能化生产线进行了全面技术调研与评估,生物所副所长向准,华南植物园龚亮研究员和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多名硕士研究生参加。
贵州省贵福菌业发展有限公司
团队在贵福菌业负责人带领下参观了该企业鹿茸菇的生长环境及条件,了解鹿茸菇的智能化生产模式并介绍了该企业的基本情况。据悉,贵福菌业作为贵州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已成为国内鹿茸菇智能化生产的标杆,其厂区生产模式为“智慧农业+工厂化生产”,企业采用“制棒-养菌-出菇”三阶段模块化生产体系,已建成日产30万袋食用菌(鹿茸菇鲜菇日产36万斤)智慧培植出菇车间及工业化采收生产线。然而,随着市场规模扩大,企业在产品保鲜及运输损耗环节面临新的技术挑战。
团队在贵州省贵福菌业发展有限公司实地调研
为此,团队提出对鲜品鹿茸菇采用动态气调系统来优化鹿茸菇的保鲜效果,重点研究其食用菌呼吸强度与包装材料渗透性的匹配关系,并建议结合冷链物流进行全流程保鲜控制,以延长货架期并提升产品品质稳定性。团队建议公司积极响应促进农产品产销协作相关政策,通过东西部协作实现省际产销衔接合作,开展产销对接帮扶,以期形成贵州-广东两省间的开放共享、高效协同的产销生态,为促进两省农产品消费提供有力保障、实现共赢。
此次调研,通过实地考察国内领先的鹿茸菇智能化生产基地,分析其生产流程中的关键技术环节,特别是在保鲜方面存在的瓶颈问题,团队基于最新科研成果提出针对性改进方案,有效助力企业降低损耗、提升品质,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