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贵州科学院科创力量 | 新突破!电解锰渣蒸汽无害化处置技术,成本降至现有产业化方法的1/5
  字号:[ ]  [关闭]

锰是钢铁等行业的“必需元素”,其在现代工业体系、国防安全及关键技术领域中有不可替代性,是典型的战略金属。由于电解金属锰生产中产生的含可溶性锰、氨等污染物的电解锰渣缺乏技术经济可行的处置方法,目前主要以堆存方式进行处置,给周边土壤与水体带来了较大的环境风险,也困扰着行业的绿色发展。

日前,一项由贵州科学院院属贵州省建筑材料科学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电解锰渣蒸汽无害化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取得关键突破,有望实现电解锰渣的低成本无害化与高值化利用,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项目研发团队负责人介绍,该技术是在电解锰渣碱处置技术基础上创新采用高温蒸汽作为传热介质,在水热环境下实现处置产物残留氨的深度脱除和pH碱转中,使处置产物稳定达到第Ⅰ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标准要求的同时,处置成本相比煅烧等处置方法仅有不到1/5,有利于电解锰渣的规模化治理。

值得一提的是,采用该方法无害化处理后锰渣作为原料用于制造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实心砖等建材产品时,制品后续开裂风险大大降低,掺入比例超过20%,性能符合国家相关产品标准。目前相关技术已获7项发明专利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并正与企业合作推进中试实验。

贵州锰矿资源丰富,是我国金属锰重要产区之一,也是我国锰渣堆存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年排放量超100万吨,历史堆存超5000万吨,且多数位于长江上游区域,环境压力巨大。该技术如实现推广,将有效缓解锰渣对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威胁,同时推动电解锰行业实现国家提出的“100%无害化+5%资源化”清洁生产目标。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及贵州省多项科技计划支持,历时十年攻关,并于2022年实现了蒸汽无害化处置环节关键技术的突破。目前,团队正着力推进技术的工程化方案开发,针对电解锰渣成分波动对处置合格率等制约规模化质量控制的工程化难题进行攻关,稳步推进技术熟化与示范线建设。

未来,项目团队将加快与企业合作,推动该技术走向产业化应用,并进一步拓展此类技术在多种含氨工业固废领域的应用潜力,为我国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