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省生物研究所携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在国际权威动物分类学期刊《ZooKeys》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系统地修订了我国道地药材“陇马陆”的基原物种分类,成功解决了这一困扰学界百余年的分类争议,为中药材标准制定与资源保护提供了关键的科学支撑。
陇马陆,作为《甘肃省中药材标准》收录的地方习用药材,具有解毒止痛、和中开胃、利湿解毒等功效,其药用价值广受认可。然而,长期以来,陇马陆的基原物种一直被规定为宽跗陇马陆(Kronopolites svenhedini),但由于该物种自1934年命名以来一直被认为与斯氏陇马陆(Kronopolites swinhoei)是同物异名,且是后者的晚出异名,这使得陇马陆的药用标准在严谨性上存在一定的疑问。
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团队深入分析了山东烟台芝罘岛(斯氏陇马陆模式产地)以及甘肃、四川等地(宽跗陇马陆模式产地)的地模标本。经过严谨细致的研究,团队发现斯氏陇马陆实属腹马陆属(Nedyopus swinhoei comb. nov.),且是亚洲广布种爱国者腹马陆的高级异名(Nedyopus patrioticus syn. nov.)。同时,研究恢复了宽跗陇马陆的独立物种地位(Kronopolites svenhedini sp. reval.),并重新指定其为陇马陆属的模式种,彻底厘清了两物种的分类归属。
此外,研究还揭示了药用宽跗陇马陆在中国的分布范围较为广泛,涵盖了甘肃、青海、陕西、河南、贵州、四川、浙江等多个省份,其生物资源较为丰富。这一成果不仅为陇马陆资源的开发、质量控制和生态保护提供了关键的科学依据,而且为相关中药材标准提供了精准的分类学支撑,有力地保障了中药材标准的科学性和稳定性。
本研究由贵州省生物研究所蒋玄空副研究员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蒋超副研究员联合主导,熊辕硕士为第一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本级中医药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建设等项目的支持。
图为:A斯氏腹马陆,B宽腹陇马陆的生态照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